51看书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51看书网 > 秦皇纪 > 第五章 又见李牧

第五章 又见李牧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“李牧?”李崇一听这话,脸上浮现一抹冷笑,不以为然道:“见他作甚?就凭他那点儿老弱残兵,能有什么用?”

此时的李牧还不为人知,其杰出的军事才干还未展露,李崇要不轻视他都不成。

更别说,李牧手中只有两万老弱残兵,还真的济不得事。

“要是你知道李牧是不世出的军事奇才,你会如何想呢?”秦异人把李崇这些轻视样儿看在眼里,颇有些无语。

再杰出的军事天才,也需要舞台,需要战功来证明。若此时秦异人告诉李崇,李牧是了不得的军事天才,他肯定不会信。

秦异人也没有为他解释的意思,道:“不管有没有用,看看总是好的。”

“公子,你真要去?”李崇有心阻拦。

“是呀。”秦异人重重点头,明白他的心思,道:“就算此行无获,也坏不到哪去,不就走一趟吗?”

李崇想想也是这理。秦异人就是走一趟路,有收获固然是好,没有收获也不打紧。

当下,秦异人带上李斯、韩非、孟昭、马盖、范通、鲁句践,还有行护卫,离开秦九原,直奔赵九原。

赵九原在秦九原东面,两座城池相距不过百余里。离开秦九原,秦异人打马疾赶,直奔东方而去。

正行间,只见前面出现一条巨大的身影,如同巨龙一般,蜿蜒远去,不知终于何处。

“长城!”秦异人猛的想到了中华民族的象征,长城。

“哇!是长城!是长城!”李斯、韩非、孟昭他们也发现了,大是激动,睁大眼睛。打量着前面的长城。

长城,是中华民族的象征,被称为“龙的脊梁”。一提起长城,人们就会想到秦始皇修长城,以为长城是秦始皇修的。

这种说法不确,很不准确。

准确的说,长城并非秦始皇所修,而是秦始皇修建改建长城。

自古以来,北方边患对中原构成巨大的威胁。春秋战国时代也不例外,北方的游牧民族时不时就要进攻中原,这让中原大伤脑筋。为了防止北方匈奴这些游牧民族南下,秦、赵、燕三国想到了一个办法,那就是修长城。

为此。三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,历时百余年的经营,终于修成了长达五六千里的长城。三国凭借长城,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,效果还不错。

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决定把三国长城进行改造改建,使之更加适应战争的需要。为此。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进行了这一伟大的工程,历经多年,终于改造改建完成。再修了一些长城,把三国长城相连。这就是“万里长城”。

自此以后,万里长城就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,是龙的脊梁。

后世诬蔑秦始皇,说秦始皇不恤民力。发百万民夫修长城。可以想象一下,在战国时代。在现代的内蒙古这一带集中百万民夫,这是何等大的压力?

要知道,在战国时代,这一代属于不毛苦寒之地,经济极不发达,粮草需要从内地运输,这是何等大的压力?

可以不给民夫工钱,总得要给他们吃吧?百万民夫,一天就要吃空一座山,长年累月下来,这是何等巨大的压力?

再者,在当时,北方的交通极不方便,运粮就更加困难了。比如,从当时很富饶的齐地,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半岛运粮到现在的北京一带,运一百石粮能有一石到达就不错了。这一石,还是从民夫的牙缝里抠出来的。

如此不发达的交通,运送一百万民夫的口粮,只能是个梦。

正是因为北方经济极不发达,为了解决北方军队的粮草问题,秦始皇下令修直道。秦朝从山东半岛通往北方的直道是修成了,从关中通往北方的直道到秦朝灭亡都没有修成,到了汉朝接着修,方才修成。

仅凭一条直道,也没有这么大的运输能力。

“走,去瞧瞧。”秦异人大是振奋,长城可是中华民族的象征,不能错失了,非要见识不可。

对这提议,不会有人有异议,众人也是振奋,想要看个究竟。

一行人打马前行,很快就来到了长城上,放眼一望,只见长城蜿蜒远去,如同腾飞的巨龙,气势磅礴。

“了得,了得!”李斯他们是赞叹不已,眼睛发直。

“真是没有想到,人之力其伟若斯!”韩非更是感慨。

“不见长城,不知人力伟哉!”秦异人对韩非的感慨大为赞同。

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,不到长城不知我们祖先的伟大。在战国时代,就能修成数千里长城,这是何等的让人震憾!

现代人,不论来自哪国,只要到了长城,得知长城的历史,无不是惊叹不已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